拿什么拯救 “少年的你”
互联网时代 犯罪低龄化
不可忽视的未成年犯罪
水果摊前一个身材微壮的男孩询问摊主
“你家女儿哪去了?”
“上课去了”
下午3点40左右,女儿还未回家
家人放下水果摊前去寻找未果
“你女儿找到了没有”
男孩再次回到水果摊
天色渐黑,父母在夜色中寻找着女儿
晚上7点20分,地上出现了一只女儿的鞋子
接着
是一具女孩的尸体
身体上的衣服已经被撕扯坏,隐隐约约的看见刀痕和淤青
女孩身上压着两个垃圾袋
里面装满了砖头和水泥
“真死了啊?”
这次男孩在现场
问着小女孩的父母
这是发生在2019年10月20日的真实事件,一个10岁的女孩被13岁的男孩虐杀。事后,这个13岁的男孩,像个旁观的路人,三次找到女孩的父母询问女孩的情况,丝毫没有一点作案的慌张。
青少年犯罪比例
未成年人犯罪比例
自2009年起,我国未成年犯罪率连续9年下降,成为全球未成年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未成年犯罪数据有持续攀升的趋势,并且呈现明显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
藏在年龄保护伞下
犯罪的角落
A corner of crime hidden under the age umbrella
“我当时就想割了他脖子动脉,就想让他死。”说这话的扈强年仅14岁。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犯罪,扈强第一次捅人是在2013年7月,由于涉及到未成年人,前一个案件的判决还未裁定,不到5个月,扈强再次捅人,致其死亡。
经同学反应,扈强在学校里嚣张跋扈,两人积怨已久。
案发当天清晨出早操时,扈强趁宗磊不注意给了他脖子一刀,随后进行了连续地捅刺。据扈强交代,离开现场后,他先是到厕所里躲了一阵,然后出来若无其事地去跑早操。
伤者宗磊身中10余刀,刀伤造成宗磊心脏破裂、右颈外静脉破裂,最终,其经抢救无效死亡。在学生公寓楼一楼的大厅,地上、墙上、窗户上……大片的血迹无声地记录着当时的惨状。
“反正我才14岁,杀人不必偿命。”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宗磊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扈强,从一个特警班的学生沦为了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
14 岁:一道刑责的分界线
全球 48 个国家和地区和中国一样,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限定在 14 岁,即只要不满 14 岁,无论犯什么罪,都不用负刑事责任,这一点广受诟病。我国从1979年第一部刑法实施以来,刑事责任的年龄起点40年没有改变,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和处罚机制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法律“擦边球”:宽容还是纵容
14到18周岁犯罪人数统计调查
2013至2017年,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未成年犯罪的不捕和不诉率有显著提升。此外,还有大量未成年犯罪行为,因刑事责任年龄的有关规定,并未被纳入犯罪统计。
数据来源:末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 -2019)
低龄未成年人的恶性暴力犯罪行为,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免于受到刑事处罚,刑罚措施的空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威慑作用,甚至也在某种程度上部分给了未成年打“擦边球”的可能。
掉入互联网深处黑色的角落
Into The Dark Corners Of The Internet
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及犯罪手法成人化,反映了数据时代下儿童心智逐渐趋向早熟的特征。文化、眼界、颜值、经历、社交……正逐渐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的因素。
在如此信息多元化、教育多元化的今天,未成年人正被培养成心智早熟、被更早释放许多权利的个体。那么这些早熟的“00”后未成年人,身处于一个怎样的数字环境呢?
未成年网民画像
近年来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10岁前触网比例超7成。网络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愈来愈大.
数据表明,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他们的上网次数、上网玩游戏、上网看电影和电视剧以及上网聊天的时间均比没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多,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的上网比例,基本上呈现出随着上网次数和上网时间的增多而上升。
隐秘的未成年人情色交易
以最近被曝光的未成年恋人馆为例,他们提供线上恋爱、陪聊、陪打游戏等绿色陪伴服务,更多的,是明目张胆的色情交易。
只要付费十几到几百元,你就能买到未成年女孩的娇喘、裸聊、连麦做爱,甚至是,SM服务。
数据来源:2019《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报告》
在互联网肥沃的土壤上同样滋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典型的是无孔不入的网络色情。2007年,我国有1.37亿网民,约2300万是未成年人,其中就有46%的未成年人经常光顾色情网站。
到2020年,这些数据翻了几倍,色情的花样不断翻新。中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3.1%,其中逾三成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
随着社会影视、网络等各方面信息的丰富扩散,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特点表现尤其明显,懵懵懂懂不觉间就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给自身、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伤害。
数据来源:2012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及社交网络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双重隐蔽角落
滋生的犯罪
Crime Breeds In Double Corners
蓝皮书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网络沉迷已经成为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严重问题。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着复杂的原因,比如未成年人自身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渴望得到认同等心理特点,相关方的管理缺位等。
互联网环境同样不可忽视。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而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获得不良信息,悟得犯罪手段,购买犯罪工具都更加容易。尤其在未成年人独立评判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时,低俗影视,文化作品往往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网络上色情、暴力、和拜金等内容,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不利。
今年7月初国家网信部门启动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共查处31家平台及16款常用软件,其中:
网易APP等7家平台推送低俗色情等不良信息,故意利用有害内容引流;
“小肚皮”等3家青少年常用学习教育类APP发布涉未成年“有偿陪聊”信息,存在用户诱导未成年人拍摄不雅照片等现象;
“新浪网”等12家平台传播暴力血腥的动画片……
怎么让阳光
洒进角落
Let The Sunlight
Sprinkle In The Corner
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数据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更多的数据指向互联网的推动着他们犯罪。“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一直是被高度关注的事情。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具备完全绝对的坏影响,在一定方面它营造了一个无形的监视环境,并逐步完善发展机制。
网络自身的清洁力度加大
近年来,平台方,各大APP推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国家层面,相关部门开始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生态问题、严厉打击直播和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的浏览器、输入法等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问题等。为未成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尽最大努力扫描互联网灰色地带。
互联网的长期记忆力和大舆论环境
2019年10月20日,有网友在微博反映,大连市沙河口区一名11岁女孩被害,女孩身中7刀。随即大连公安在微博发布案情通报,至10月25日人民日报、澎拜新闻、一点资讯等媒体也在对其展开追踪报道。
“他还小?就算了”秦珍子在10月29日通过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此时距离案件通报时间9天。
2020年5月8日,庭审开始,被告方未出席。“大连13岁男孩杀害女童案开庭,被告方未出席”,2020年5月9日,成都商报在微博客户端发布了新闻和采访视频,中国新闻周刊、新浪新闻、澎拜新闻、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相继转发,此时距离案情通报约6个月,媒体持续关注着后续报道。
媒介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媒介组织或机构完成其新闻采集、编辑、报道传播的过程,也是不同个体或群体对人类记忆的“社会建构”的过程。
#安徽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后抛尸#4个月后,话题关注、讨论度(数据来源于微博)
“呼吁修改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应该成为未成年罪犯保护法”“未满14岁不是免死金牌”1117万次的视频播放量下,大量网友评论呼吁修改法律,不应该让这些“恶”的种子继续发芽。
@中国新闻周刊发布有关“未成年刑责年龄应该降低吗”微博留言(字号越大,词语出现的频率越高)
2020年,安徽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后抛尸,悲剧再次发生,再次引发大量网民和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评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正在审议之中,血的教训再次冲撞人心,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如何破题?必须早发现早预防,实行分级干预。
结语
尽管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当下,互联网正在成为未成年人甚至儿童成长环境的一部分,“禁止”已经不能成为通行做法了。
保护“少年的他们”以及防范“犯罪的少年”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深思和探讨的话题,在成年人营造的互联网产业下,我们需要探索出互联网与未成年人相处的合适道路。
一切数据和话题背后,都需要真正解决落实的行动。